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片倉佳史的「台湾鉄道と日本人」一書


台湾鉄路と日本人―線路に刻まれた日本の軌跡
片倉 佳史 (著)
交通新聞社新書出版
2010年2月
台灣鐵道和日本人


  作者片倉佳史因為對台灣感興趣,因而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台灣,書中細訴日治時期的台灣鐵路發展及變遷,對於想瞭解台灣鐵路歷史的人而言,應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

  本書介紹清末、日治到2009年左右的台灣鐵路發展。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廷派駐臺灣的首任總督劉銘傳在台7年,為了台灣的產業發展,於1887年修5月20日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招聘英國及德國技師,建了臺灣的第一條基隆-台北-新竹鐵路,最早完成台北大稻埕到錫口(松山)間路段,1890年完成台北基隆線,1891年通車,原本預計敷設台北到台南路段鐵路,因1891年劉銘傳辭官而停止,現存古蹟為基隆的獅球嶺隧道。

  日本領台初期,原本的鐵路設備簡陋,加上抗日民眾的諸多破壞,日軍為運輸軍需物資以鎮壓激烈抗日的台灣人,逐進行鐵路的修繕,最初以簡易形式設台車軌道,亦稱之為「軍用軌道」。台人抗日行動較為平靜之後,兒玉源太郎總督及後藤新平民政長官時代決定今日台灣縱貫鐵路的基礎建設,進而得以發展各種產業,並且有助於日本政府快速的獲取台灣各地的農礦產。

  日本帝國為了開發台灣而建設縱貫鐵路後,方便探尋煤炭等礦產資源、搬運農作物以及採伐阿里山等良木,為了運送地方礦產及農作物建立各地方的鐵路支線,最早的鐵路是為貨運而建,鐵路線也可匯集到港口,以利方便出口台灣的貨物,台灣形成單一的經濟圈及物流圈。

  另外,尚有製糖鐵道的私鐵為運送台灣的蔗糖,客運主要為「台車軌道」,這種簡易的鐵道必須有人推台車,主要做為日人的移動及日人官吏視察使用,平地的台車車伕為台灣人,山區車伕則為原住民,如同支配者與被支配者間的構圖。在日治時期森林鐵道運送木材除了阿里山鐵路之外,尚有專門運輸太平山的木材到羅東的羅東林鐵,當然鐵道設立之前要先平定世居太平山泰雅族的反對勢力,木材到了羅東,再接宜蘭線火車到蘇澳港出口。 

  最後,介紹『台灣週遊唱歌』,內容說明當時台灣每一個車站附近的物產及歷史,做當時學校教育的教材之用。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