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南掌國王之印 ---Sceau de vassalite du royaumé de Luang Prabang à là Chine小考

LX.—128 et 129. Sceau de vassalite du royaumé de Luang Prabang à là Chine
(中國臣屬國瑯勃拉邦王國之官印

資料來源 :Paul Boudet et André Masson , 1931, Iconographie historique de l'Indochine française. Documents sur l'histoire de l'intervention française en Indochine , Pp. 53. Les Éditions G. Van Oest.



原印之印面大概作者不諳中文,因而印面錯置上下反顛倒,筆者將其重新處理,此為蓋出來之印面




照片收載於在保羅·布維及安德烈·馬松等人所收集的印度支那的歷史文件之『印度支那局檔案館和圖書館法屬印度支那的歷史圖像』一書中。此印保存在法國外交部圖書館中。印章的材質為白銀和黃金的合金,重約5公斤900,印鈕為一隻跪著駱駝,代表著南掌朝貢國跪著接收他的責任。印面大小約115毫米大小,印文刻著滿文和漢文並列的「南掌國王之印」[1]。唯本書對此印之說明為,由中國送給安南國王的印章,法國於188467與越南簽約時接收此印,正確的說法應為法國在安南,接收中國送給南掌國王之印章

(1)    法國是188466日與安南阮朝皇帝阮福明簽訂《法越第二次順化條約》,法國成為越之保護國,但為何阮朝皇室會將中國清室送國南掌國王(瑯勃拉邦王國)之官印?再者,18872月,法國在琅勃拉邦設第一位副領事巴維(Auguste Pavie)。接著 1893年法國與暹羅發生衝突後,雙方簽訂法暹條約,琅勃拉邦由保護國暹羅正式轉歸法國。若依事件發生的時點,此印應為1887年或1893年才交到法國才對。[2]

2)此印為為中國清室送國南掌國王(瑯勃拉邦王國)之官印,不是中國送給安南國王的印章。

3嘉慶十四年1809清政府接到越南國王阮福映的表奏,遣使繳南掌召溫猛敕印帝令聽
          召溫猛在越南居住,國事以召蛇榮代辦。
          十四年八月乙卯(1809106日)的上諭表明清政府此前對該事並不知情:“並令軍
          機大臣等詳查檔案。南掌國自乾隆六十年至嘉慶十年,召溫猛所進蒲葉表文,向不鈐蓋
          印信。……召溫猛於乾隆六十年賜封後,年稚無援,既經播遷在外十有餘載,則嘉慶五
          年、十年兩次遣使進貢,究屬何人偽託?……著百齡知照越南國王,將召溫猛等送至關
          外,即派明幹大員出關面詢召溫猛於何年接奉敕印?何年出奔?何以未能歸國?伊國中
          何人佔據?……”

          嘉慶十五年,清廷在正月庚午(1810218日)上諭中宣布了調查結果,對南掌國的
          政局作瞭如下確認:召溫猛於乾隆五十九年請封時,就已在播遷之際;後任國王召蛇榮
          的即位“設謀索害”不合正當程序。但清廷並未因此支持召溫猛重履王位,而是宣稱:
        “迨只受敕印後,又未能返其國都,力圖恢復,只在外潛匿,流徙越南國境。且於召蛇
          榮設謀索害時,倉猝逃遁,竟致遺棄敕印。似此懦弱不振,豈能複掌國事?……至所稱
          南掌國於嘉慶五年、十年進貢,系何人偽託,請交滇省督臣查復一節,該國虔修職貢有
          年,並無得罪天朝之處,此時亦可不必逐細追究也。”(許文堂老師提供資料)
          
         據此,南掌國王流亡越南之際遺棄敕印。


中國與南掌國之關係

寮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王朝為「瀾滄」,原意為“百萬大象,中文稱之為「瀾滄王國」。1694年瀾滄王國分裂成瑯勃拉邦王國、占巴塞王國、永珍王國三個小國。[3] 



明朝
萬曆三年1575成為緬甸屬國
萬曆十九年1591瀾滄王國脫離緬甸統治
萬曆二十六年緬敗,老撾來歸奉職貢

萬曆四十一年1613再頒老撾印,此後貢使不復至

清朝
康熙三十七年1698萬象王國建國
康熙四十六年1707瑯勃拉邦建國
康熙五十二年1713佔巴塞王國建國

雍正八年,南掌國王開始入貢。
雍正八年1730貢馴象二隻入貢貢期定為5年一次

乾隆八年1743貢期定為10年一貢
乾隆十八年1753成為緬甸屬國
乾隆二十六年1761貢馴象二隻,與例貢馴象二隻並進慶賀孝聖憲皇后七旬萬壽
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南掌國王之弟遣使請兵復仇
乾隆三十六年1771貢馴象二隻慶賀孝聖憲皇后八旬萬壽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為暹羅屬國
乾隆四十六年1781遣使進年貢並慶萬壽遣使慶賀萬壽暹羅佔領瑯勃拉邦,
                                 國王囚於曼谷
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象二只,與年貢馴象二隻並進遣使慶祝萬壽
乾隆六十年1795遣陪臣祝釐在熱河瞻覲封召溫猛為南掌國王,然彼已播遷越南,
                            未能返國乾隆六十年,清政府首次冊封南掌國國王,此人即召溫猛。
乾隆六十一年1796曼谷允許瑯勃拉邦國王歸國

嘉慶四年1799遣使齎表懇求赴京進香(貢使未到京)
嘉慶十二年1807遣使進馴象四隻……貢使來京
嘉慶十四年1809清政府接到越南國王阮福映的表奏,遣使繳南掌召溫猛敕印帝令聽召溫猛在越南居住,國事以召蛇榮代辦。
嘉慶十四年八月乙卯(1809106日)的上諭表明清政府此前對該事並不知情:“並令軍機大臣等詳查檔案。南掌國自乾隆六十年至嘉慶十年,召溫猛所進蒲葉表文,向不鈐蓋印信。……召溫猛於乾隆六十年賜封後,年稚無援,既經播遷在外十有餘載,則嘉慶五年、十年兩次遣使進貢,究屬何人偽託?……著百齡知照越南國王,將召溫猛等送至關外,即派明幹大員出關面詢召溫猛於何年接奉敕印?何年出奔?何以未能歸國?伊國中何人佔據?……”

嘉慶十五年,清廷在正月庚午(1810218日)上諭中宣布了調查結果,對南掌國的政局作瞭如下確認:召溫猛於乾隆五十九年請封時,就已在播遷之際;後任國王召蛇榮的即位“設謀索害”不合正當程序。但清廷並未因此支持召溫猛重履王位,而是宣稱:“迨只受敕印後,又未能返其國都,力圖恢復,只在外潛匿,流徙越南國境。且於召蛇榮設謀索害時,倉猝逃遁,竟致遺棄敕印。似此懦弱不振,豈能複掌國事?……至所稱南掌國於嘉慶五年、十年進貢,系何人偽託,請交滇省督臣查復一節,該國虔修職貢有年,並無得罪天朝之處,此時亦可不必逐細追究也。”

嘉慶二十四年,在南掌進貢時,清朝將敕印頒給召蛇榮之子召蟒塔度,完全認可了召蛇榮篡位的合法性。

對照瓊賽的《老撾史》,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萬象王國攻陷瑯勃拉邦,國王阿努魯被逮捕並關押於曼谷,瑯勃拉邦由披耶鑾芒森管理。中國向暹羅施壓,阿努魯因此回到瑯勃拉邦繼續統治,直至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阿努魯去世,並由其子曼塔圖臘繼任。

道光二十二年1842遣使冊封召喇嘛呢呀宮滿為南掌國王  
咸豐十一年1885南掌併入法國

咸豐十九年1893暹羅向法國割讓瑯勃拉邦

《清朝通典》的記載,南掌本老撾部屬其俗佩雕刀為飾,故呼為撾家,古為越裳氏地,明嘉靖間始稱南掌。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南掌國王島孫遣使求入貢,雍正八(1730年)遣使開始奉貢並請得定貢期,得旨五年一貢,八年初次納貢頒賜敕諭一道並賜文綺等物令使臣齎捧回國九年六月奉表謝頒敕諭恩。乾隆元年賜國王島孫彩緞文綺八年六月上,以南掌僻處天末遠道致貢改為十年一次。[4]

乾隆六十年1795遣陪臣祝釐在熱河瞻覲封召溫猛為南掌國王,清政府首次冊封南掌國國王然彼已播遷越南,未能返國「南掌國王之印」應為此時贈予

清代官印的印文最具時代特色,把本民族文字與漢文同入印文。清朝系滿族建立的政權,因而官印文字以滿文作為第一要素,而漢族是其統治的主體民族,所以漢文居其次。此印之印文的內容為漢滿兩種字體並列,乃清代官印印文布局形式,滿漢兩體者,滿居左、漢居右,一般均為兩行。

其印鈕為駝鈕,即清代對外藩所賜印,如越南、琉球、暹羅等國王印。駝鈕官印最早產生於漢代,頒予內附的北方邊疆少數民族或部落首領官印鈕式。因駝性馴服,又為北方所產,故選此種形象制為恭順中原正統王朝的民族首領。清王朝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周邊藩屬國施以懷柔政策,頒賜駝鈕印,以期臣服自己。「駱駝印鈕為清朝對南掌國的賜印。印鈕為一隻跪著駱駝,代表著南掌朝貢國跪著接收他的責任。[6]

清代稱之為南掌王國實指瑯勃拉邦王國,就如同書中對此印的註解:中國臣屬國瑯勃拉邦王國之官印(Sceau de vassalite du royaumé de Luang Prabang à là Chine) 。此印的印文及印鈕都為清代賜給東南亞藩屬國之國王印之典型代表,唯尚待釐清的問題有:(1)清朝賜印給南掌國王之時間記錄,1795年受封之際?(2)法國接收此印之確切記錄,(3)保存此印的確切地點等問題。



[1] Paul Bouve et André Masson , 1931, Iconographie historique de l'Indochine française. Documents sur l'histoire de l'intervention française en Indochine , Pp. 53. Les Éditions G. Van Oest.
[2] Traité de Hué(1884), URL:(http://fr.wikipedia.org/wiki/Trait%C3%A9_de_Hu%C3%A9_(1884))
[3] 南掌王國 大事年表,UR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9cc76501015n5b.html)及維基百科: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8E%8C)
[4]《清朝通典皇朝通典卷九十八》URL:(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401/01qctd/102.htm)
[5]岳書彩,<清朝與蘇祿、緬甸、南掌和暹羅的關係> ,星島環球網URL:(http://www.stnn.cc:82/gate/big5/history.stnn.cc/arts/201001/t20100127_1260787_2.html)
[6]任萬平,清代官印制度綜論。URL (http://psz4838.blog.hexun.com.tw/8967228_d.html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壓縮的產業發展-台灣筆記型電腦企業的發展機制---『圧縮された産業発展 台湾ノートパソコン企業の成長メカニズム』




『圧縮された産業発展 台湾ノートパソコン企業の成長メカニズム』
作者:川上桃子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12

********************************************************************************
後發國企業的驚異發展
『圧縮された産業発展 台湾ノートパソコン企業の成長メカニズム』

本書透過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的急速發展過程的企業成長機制, 描繪出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型的「壓縮的產業發展」過程。

以下是本書序章內容的一部份

1980年代末期以來,東亞市場跨國企業內分業較之前更為活躍,直接投資的增加、國際性的代工等擴大企業間的合作。

由於全球化分業的進展,擴大了先進工業國企業和東亞的後發工業國的在地企業之間的產品及中間財交易。因此,前者技術及資訊轉移給後者,創造東亞在地企業的新成長機會。

但是,對於後發工業國企業而言,在跨國產業內分業上,並不保證可以自動成長。例如,後發國企業因擔任低成本的代工廠,而可以加入國際分業的網絡之中,就算在其中可以開始成長,並且參與連結高附加價值的高經濟活動,但也不能保證企業持續性的成長;而是後發國企業,捲入掌握產品核心技術及通路的先進國家的非對稱關係之中,並與由後來追上的後發工業國企業的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歩上長期艱險的道路。

本書分析1990年代後半起,台灣筆記型電腦企業以因接受美國、日本企業的委託生產,在短期內就有驚人的成長,進而成為一手包辦生產世界各國的筆記型電腦為例,試著解讀在先進國企業的產品核心技術及銷售通路的產業內分業的構圖中,後發國企業的成長機制。

台灣筆記型製造廠低成本的代工企業,捲入全球化產業內分業中,而且,在產業內分業的主要角色間之競爭和協力廠的變遷模式中,巧妙的利用機會學習,並且與自身的能力結合。 在短短的十幾年間,顯著的提高自身在產業內分業中的重要功能,描繪出席捲世界的筆記型電腦的生產存在的成長過程。此一分析顯示,台灣企業之所以得以透過代工生產的急速成長,是由於產業主要的角色間產生的資訊流通,結合這個資訊,並且活用台灣企業自行建構的創意所創造出來的。 

分析跨國產業內分的後發國企業的成長,本書選擇以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代工生產企業的成長過程為例的理由如下:
1,電腦產業是電子產業的代表,象徵擴大跨東亞國境的產業內分業的範疇,參與全球化生產分業的網絡中,且是後發工業國企業成長的可能性及發展性,最為適切的例子。
2,本書站在關心後發國企業先在進國企業,和其非對稱的力量關係上的成長立場來看,筆記型電腦產業擁有過去的分析事例。
3,最重要的理由是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發展過程,象徵隨著產業的全球化,過程顯示壓縮的產業發展。

作者以總體企業來分析,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的急速發展,實現了結合先進工業國企業的戰略行動,及後發工業國企業的學習力。企業成長的壓縮性是跨國廣泛的產業內分業的變遷模式,及企業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本書透過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的急速發展過程的企業成長機制, 描繪出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型的「壓縮的產業發展」過程。

【文獻探討】

台灣電腦產業已有的研究成果,因台灣電腦產業的發展是來自於代工業,所以,台灣電腦產業的諸多研究,主要以台灣企業編入國際化生產網絡為焦點,考察委託生產的下單的先進國品牌企業,以及接單的台灣企業間關係。

大部份台灣電腦產業相關的研究,分析產業發展的過程,及台灣企業與先進國企業的關係做連結的方法,進而達到企業間連鎖機能。本書承繼這個著眼點,考量的立場以企業間連鎖功能,是理解台灣筆記電腦企業成長的關鍵。

在以上既有的研究中,分析台灣企業與先進國企業的關係為焦點, 台灣企業和品牌企業的關係,最後聚焦於台灣企業和英特爾的關係。筆記型電腦產業內分業的重要特徵,是掌握美、日品牌企業的最後產品市場的入口,另一方面,核心零件CPU供應商,透過掌握核心技術,握有最後產品市場的影響力。在此構圖中,分析過去台灣企業成長過程時,必需綜觀掌握銷售通路的品牌企業、支配產品核心技術的英特爾,以及台灣代工生產企業間,三個角色之間相互作用的全貌。

【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分析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的急速發展過程,即企業能力構築的市場機制。更具體而言,充分的把握筆記型電腦產業的產業內分工的主要角色間的競爭及合作發展的全貌,這之中,出現後發國家企業的潛在的學習機會,以及後發國企業藉這個學習機會,及自己架構的能力所做的努力。

在產業內分業的構圖分析上,在附加價值活動的連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擔任各種不同相異功能的企業群,稱之為「產業角色」。然而,身為構成筆記型電腦產業的主要產業角色,握有產品的核心技術的英代爾,握有產品銷售體系的美國、日本的品牌企業群,台灣委託生產企業群等三者。這三者的角色,筆記型產業的發展及市場的擴大的共通利益,極深的互相連結的關係,透過緊的分業,同產業的附加價值及創出協業關係。其他方面,環視這三者透過產業內分業,所衍生出的附加價值,重覆擴大激烈的分合競爭的關係。本書,即針對筆記型電腦產業內分業,這三者所交織成的競合關係。

【本書的構成】

1章,設定分析架構。首先, 分析筆記型電腦角色之間的關係。 接著, 考察企業的進程。進而組合這些觀點,設定本書獨自的分析架構。

2章,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發艱的前提,及桌上型電腦業的發展史,概觀這之中,台灣企業的蓬勃發展的過程

3章到第6章,將台灣的筆記型電腦產業的發展過程分為二個部份, 依第1章顯示的分析組合,各個時期的產業角色間關係構圖,及其中發生的角色間情報交流,活用分析這個的台灣企業的能力建構的過成。第3章和第4章,分析1990年代前半開始到2002-03年左右的時期。這個時期,台灣企業代替先進企業設計產品、量產,進行效率性的產品邏輯化能力的package時期,台灣企業形成在筆記型電腦的主要的製造者能力。

3章,分析此時期角色間關係,英特爾品牌風潮戰略的推進, 品牌大廠委託台灣企業生產金額急增,台灣企業因而為事業興隆。 論述此一時期,三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品牌企業的連結點的英特爾公司和品牌企業,品牌企業和台灣企業,最後二者關係所結合成的單線性的構圖。

4章,分析此一時期的台灣企業的能力建構的機制。
台灣企業藉著產業外包的擴大,產生品牌企業為情報起點的流程,巧妙的取用組合,建構產品設計到量產的流程,擔任整合產品後勤生產流程的供應者。在過程中,透過同時與複數的顧客並行交易,創造出資訊流程的企業,同時享受「顧客的多樣性的利益」中,凌駕其他公司,快速的成長。

5章及第6章,主要分析2002-03年以後的時期。此一時期的台灣企業,慢慢脫離吸收情報建構能力(情報的接收者)的功能,直接向顧客提案新機種,發展成積極對產品生產線提出建言(價值情報的提出者)的局面。

 5章,2002-02年,英特爾和台灣企業積極的行動, ------更推進以英特爾為平台戰略,大幅擴充對中投資的台灣企業的供給能力,造成降低產業內分業中的品牌企業的功能,形成三個產業角色互相連結的鼎盛產業內分業的構圖。

6章,考察此一時期台灣企業的「顧客進行有價值提案的能力」所形成的機制,角色間資訊流程所產生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筆記型電腦產業,大品牌企業和代工企業間,比以往有更加深資訊的共有化,台灣企業帶來大量的顧客相關情報,保有顧客市場的相關情報「市場情報」。英特爾和台灣企業的關係更加的緊密化,台灣企業可以很快的取得英特爾新產品的相關技術情報。台灣企業活用這個時期產生角色間新的情報流程,加上台灣企業的創意,這時期,台灣企業對品牌大廠客戶,進行多數有價值的提案(情報的提出者),大幅的提高在產業內分業中的位置。

最後一章, 歸納本書的考察,檢討台灣自有的品牌企業的興隆及近年的新變化,並且討論本書議論的應用。

*****************************************************************************

川上桃子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海外研究員 海外調査員(台北)

專業領域: 
以台灣為中心的東亞經濟、産業及企業。 

【學歷】
1991
東京大學經濟系畢業
2008
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課完成
2011
博士學位取得(經濟學)(東京大學)

【經歷】
1991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統計調査部
1995年-1997
海外派遣員(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7
經濟協力調查室
2003
新領域研究中心
20094
新領域研究中心 技術革新及成長研究組
20114
新領域研究中心 企業・産業研究組代理組長
20124
海外調査員(台北)-中央研究院

【主要著作】
2001年以後
·         『圧縮された産業発展 台湾ノートパソコン企業の成長メカニズム』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12
·         “Value Chain Dynamics and Capability Formation by Latecomer Firms in East Asia,” in Momoko Kawakami and Timothy J. Sturgeon eds. The Dynamics of Local Learn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Experiences from East Asia,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         “Inter-firm Dynamics in Notebook PC Value Chains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Firms,” in Momoko Kawakami and Timothy J. Sturgeon eds. The Dynamics of Local Learn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Experiences from East Asia,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         「東アジアの生産分業と企業間リンケージ」『岩波講座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 第10巻 和解と協力の未来へ 1990年以降』 岩波書店, 2011年。
·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Was the Crisis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Develping Countries?” in Cattaneo, Olivier, Gary Gereffi and Cornelia Staritz eds.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crisis World: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co-authored with Timothy J. Sturgeon), 2010.
·         「台湾家族所有型企業グループにおける家族の論理と事業の論理の交錯」佐藤幸人編 『台湾の企業と産業』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研究双書 5742008年。
·         「グローバルな分業ネットワークと台湾企業-PC産業とIC産業」(佐藤幸人との共著)高原明生・田村慶子・佐藤幸人編 『現代アジア研究1 越境』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2008年。
·         「台湾携帯電話端末産業の発展基盤-受託生産を通じた企業成長の可能性と限界」今井健一・川上桃子編『東アジアのIT機器産業』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研究双書5562006年。
·         "台湾の企業統治と企業法制改革-成果と限界-"『東アジアの企業統治と企業法制改革』(今泉慎也・安倍誠編) 経済協力シリーズ第208号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2005年。
·         "台湾プリント配線板製造業における先発・後発企業間の差異の縮小過程-44社のデータによる分析" 『アジア経済』第45巻第10 2004年。
·         "台湾ファミリービジネスによる新事業への参入と所有・経営移動通信事業の事例—"『ファミリービジネスの経営と革新-アジアとラテンアメリカ』(星野妙子編)研究双書 No.538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2004年。
·         "台湾工作機械産業における革新と模倣の主体-43社の調査による分析-"『アジア経済』第44巻第3号 2003年。
·         "価値連鎖のなかの中小企業台湾パソコン産業の事例—"『産業リンケージと中小企業-東アジア電子産業の視点』(小池洋一・川上桃子編)経済協力シリーズ第201号 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2003年。
·         "台湾の宏碁-パソコン王国の旗手の再挑戦" 『アジアの企業家』(岩崎育夫編)東洋経済新報社 2003年。
·         "台湾における経済発展と産業立地-製造業センサス・データによる分析-" (園部哲史との共著)『アジア経済』第42巻第1号 2001年。
·         "Learning from Customers: Growth of Taiwanese Notebook PC Manufacturers as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 Suppliers," China Information, vol. XXIII (1) 2009.
·         "The Rise of Taiwanese Family-owned Business Group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Alex E. Fernádez Jilberto and Barbara Hogenboom eds., Big Busi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glomerates and Economic Group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under Globalisation, Route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7.
·         “Changing Roles of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in Taiwan,” (with Tetsushi Sonobe and Keijiro Otsuk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52 no.1. October 2003.
【其他】
所屬學會
日本台灣學會、經營史學會、亞洲政經學會。
現職: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細亞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