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讀書筆記----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

十九世紀的打狗(高雄)港,
資料來源:Dix ans de voyage dans la Chine et l'Indochine


        在上一本書中讀到白尚德教授的文章,深感敬意。台灣網路上對於白教授的介紹甚少,不禁的想多閱讀她的作品,因而找了她的作品閱讀。這本"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就是由她所著,而由她的先生鄭順德先生中譯。

        本書的內容的參考書目,包括了十八、十九世紀歐人對台灣的旅行及居住記錄,同時也有檔案資料。以歐人的觀點來看當時的台灣各族群間的關係,普遍的來說,他們對原住民的評價高於漢人,他們不會為了錢而賣女兒。而且,好客,如果不受到他人的攻擊迫害,他們不會主動攻擊別人。然而,當時的原住民和客家人都是弱勢的一方。很驚訝西方人對當時台灣的觀查可以如此細微。更感動的是有很多經常往來中國和台灣之間的西方人是精通多種中國南方方言者。

         過往的知識裡,只知道日本殖民台灣時奪取台灣的農作物及天然物產,今日才知早在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就眈視著台灣的鹿皮,台灣曾時滿山的鹿。這也難怪台灣有那麼多地名都有鹿,諸如鹿野、鹿篙、鹿窟山等。而英國商人將鴉片帶入台灣的同時,又將台灣的農作物稻米、糖、茶葉及樟腦等在十九世紀時就銷往這歐洲,而日本帝國則是後話了。

        這本書補充了我對台灣史認知上缺失的部份,原來台灣一直很熱鬧,早在日本人來台之前,就有很多西方人來做生意及傳教。台灣是個神秘又美麗的島嶼,但是氣候和人文卻使西方人感到不適。西方國家的駐台者亦是最少編輯原住民語言及發現台灣稀有動植物的人。

        然而,我過去所受到資訊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也許是因為我不曾了解到日本殖民之前的台灣。我一直以為最早對台灣做動植物研究的是日本的台灣總督府的工作人員和研究員。


        這本書可以認識日治前的台灣。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