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巴金


認識巴金是一段奇妙的緣份。介紹我閱讀此書的人,曾經在黃仲訓先生西貢家中的藏書閣裡,讀到了巴金《家》、《春》、《秋》的三本書。換句話說,巴金的作品,在1940年代裡,就已經被黃仲訓先生帶到西貢,當時巴金應該不知道他的作品已經遠赴越南西貢了吧!如果巴金先生知道自己有讀者在西貢,應該會很開心吧!

我在圖書館裡借了幾本巴金的小說,第一本讀《家》,其實我不是很喜歡讀太厚的書,但是讀完了《家》,似乎欲罷不能,接著又讀了《懷念蕭珊》。我完全跟著作者的筆走入了不同的世界裡,進入了那個只在電視劇裡看過的場景。奇妙的是,《家》是巴金早期的作品,而《懷念蕭珊》則是摘錄自巴金晚年的作品《隨想錄》,我意外的在開始接觸巴金的作品時,就直接閱讀了早年及晚年的作品。

除了小說精彩的內文外,我最喜歡看巴金為書所做的序。

在《家》的序裡,他提到了他的作品有很多盜版書,甚至有人拿盜版書給他簽名,他都樂意簽名。文革十年裡,他被打入牛棚當牛,他的書成為禁書,也因為有盜版而使他的書可以讓很多人閱讀,因此他不在乎別人盗版他的書,即使他沒有拿到任何版稅。

《家》是以巴金的家作為故事的原形,除了封建保守及大家族的勾心鬥角之外,作者述及家的歷史時,指出大家族的第一代努力創業累積家產,第二代靠祖父輩的家產享受懶散的生活,第三代則開始想突破這個牢房。我想不僅有巴金的家是如此,那個動蕩的年代裡,應該有很多家庭是這樣走過來的吧!然而,這好像又應驗了「富不過三代」那句話,巴金家的第一代實指著他的曾祖和祖父所累積的財富,所以揮霍度日的是他父親那一代。巴金在寫這本書時,充滿了熱情。

《懷念蕭珊》則是摘錄自巴金晚年的作品《隨想錄》,《隨想錄》一九七八年的序文裡,巴金被「四人幫」剝奪了十年的大好時光,時間拿不回來,但是他想實實在在的做一些事,所以寫了《隨想錄》。他不想寫的不是四平八穩、無病呻吟、不痛不癢、人亦云,說了等於不說的話,寫了等於不寫的文章

十年文革中,除了接受公審批鬥之外,妻子有病不能醫而亡,兒子女兒接受勞改,連心愛的小狗也不能保,作家好友接二連三的遭逢不測。文革十年,他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但他活了下來,他在《隨想錄》中,想起了過去的親人好友。此外,也想起了法國的生活和友人,日本作家中島健藏、井上靖、水上勉先生的好友們的友誼,在生命的最後,最想念的還是他的故鄉,《家》一書中所述之四川成都老家。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