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西堤獅團--群義堂醒獅團--Những đoàn lân Sài Gòn Chợ Lớn xưa - Đoàn lân Quần Nghĩa Đường


群義堂醒獅團在阮智芳街遊街圖
1969 - Pre-Tet celebrations Photo by Brian Wickham



     
        1969年堤岸黃館的黃志光主持的群義堂屬廣東佛山的「興義堂」的獅會,稱之為義字派系。他們所擊的鼓是三星鼓法。








        中國傳統上的民間廟會娛樂中,以華中、華北之舞龍,華南、廣東之舞獅,福建福州之踏蹺,均屬歷史修久。越南西貢地方,過去因粵僑衆多,故其廟會多興源自於廣東的舞獅活動,普遍受到越南華人的喜愛。舞獅活動,因具尙武精神,除了可以建身,每逢節慶,鼓樂喧天,更增佳節熱鬧。西堤主要的獅團,每堂行列人員,約四五十名,皆屬業餘性質,其中以製皮工居多。此外,尙有十餘個童子獅圑。

1956年西堤主要的獅團如下:
獅團名稱
主持人
聯義堂
黃順
忠義堂
蘇洪
華義圑
何珠 陳陸
正義堂
關洪
仁義堂
劉浩良
華僑
羅渭
聯勝堂
蔣國良
震武堂
陳一鳴
建勝堂
李娣
鴻義堂
馮田
仁信堂
劉富
羣英堂
黃少鴻
英義堂
楊提
粵勝堂
黃興華
僑眾堂
黃榮
和義堂
程嵩
智義堂
曹坤
勇義堂
新何珠
群勝堂
黃桂南
團義堂
林金喉
國術堂
李潤光

       《佛山武術文化》,述及馮庚長學習佛山型獅藝再加以創新的過程。他將獅型另樹一幟,成為廣東的佛山型與鶴山型兩種獅型。這種獅型不僅盛行於鶴山及鄰縣,且風行於歐美及東南亞各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獅團用的獅頭,多是鶴山型的。清末明初,庚長公在外地表演獅藝,名噪一時。廣、佛、港、澳等地的獅藝名家,被稱為「廣東獅王」。晚年還寫了《獅性篇》和《洪拳佛拳上下兩篇》。舞獅的藝術可謂之:「起源於佛山,發祥於鶴山」。

        自清代至民國時期,佛山人民多尚習武。當時武館林立,每間武館都有自己的「獅會」。佛山鎮的武館,除永春派梁贊武館和少林派梁世蘇武館兩間不設獅會外,其他諸多武館都是當時最著名的「興義堂」的獅會。

       「興義堂」所屬的武館,設有獅會的計有:會義堂、群義堂、聚義堂、英義堂、勇義堂、忠義堂、通義堂、眾義堂、同義聯、志義全、昭敬等,當時稱義字派著名舞獅拳師有招錫,黃錫(崩雞錫),梁南(肥仔南),招就、尹敬等。他們所擊的鼓是三星鼓法。1969年堤岸黃館的黃志光主持的群義堂應屬廣東佛山的「興義堂」的獅會,打擊三星鼓法。

        佛山鎮的舞獅,除了新曆元旦和農曆春節外,還有武館參加當地迎神賽會、秋色會景巡行、武館會友結婚送字等,閒時則學習舞獅藝術,鍛煉身體。

        關於迎神賽會、秋色會景巡行、武館會友結婚送字的舞獅藝術,則平淡無奇,只是沿途舞弄獅子,打鑼擊鼓,隨著武館的旗幟、大纛、彩旗、令旗、橫衽、錦標和十八般武器的隊伍而行。雖有表演但只有會獅、大頭佛引獅、采青兩三種藝術而已。

        但是武館在參加迎神賽會或秋色巡行領得錦標歸來後,在翌夜中,例必有在當地的戲院或空曠地上,舉行所謂「開盤」,表演一切武功(拳術長器短械)。開始時先表演舞獅的精彩整套舞技(俗稱獅子上樓台),擔任舞獅頭、尾的兩人,須要身健力強、武技精湛,互相密切配合(動作),才能將獅舞活,獲得觀眾喝彩贊好。獅子上樓台表演的套路,簡介於下:一、出洞;二、下山;三、過橋;四、飲水;五、采青。

   
參考資料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