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中國河和馬來橋---L’Arroyo Chinois et le Pont des Malabars

中國河和馬來橋

法國人稱L’Arroyo Chinois et le Pont des Malabars華人稱之為中國河「馬來



1923年的堤岸地圖






1923年地圖上清楚的顯示馬來橋就在đường Tổng đốc Phương(總督芳街)後的位置,距今日Cầu Chà Và 約為五十公尺的距離











L’Arroyo Chinois中國河





      中國河原名為安通河,舊河迂遠狹小,屈曲淺涸,堤岸華人稱之為「豆腐涌(Kenh Tau Hu)。嘉隆十八年(1819)春,欽命欽定城副總鎮侍中左統制理正侯黃公理,監督藩安鎮民夫1萬1千4百60余人,分為三番,官給錢米,改故道,開浚新涇。1819年1月23日起動工,至同年4月23日完成,御賜名「安通河」。(嘉定通志)至法屬時期,逐命名為L’Arroyo Chinois中國河」。







馬來橋的一景




       橫跨中國河的le Pont des Malabars華人稱馬來橋,俗稱黑人橋),由法國名建築師艾菲爾Gustave Eiffel (1832-1923) 建造於1884年,拆除於1930年代。位於鄚敬玖街尾( đường Mạc Cửu),在堤岸舊市Chợ Cũ)之後曾是第五郡通往第八郡的重要通道


第八郡橋畔的勞工


        

   
        Le Pont des Malabars的一端是五郡的中國城,另一端則是第八郡的南印度的泰米爾人的社區。「Malbars」是指法屬時期,來到越南協助興建西貢工程的南印度Malabar的泰米爾勞工,此橋被正式命名為「le Pont des Malabars南人稱印度人為ng̣ười chà  稱之為̀u chà và華人則俗稱之為「黑人橋」。



二側站立者為安南人,坐著右為印度Malabar人及左為中國人

在中國河內清洗的馬兒






        這張照片說明了中國人,印度人及安南人共同生活在堤岸
    


橋上的魚販


橋頭賣菜的越南菜販



       

        由於每天有很多人來往馬來橋間, 橋上也有很多小販擺攤做生意, 似以華人及越南人為主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